韓國購房前必須了解的關鍵事項與注意點

這幾年,買房「出海」的聲音越來越多,日本、泰國、馬來西亞被講了很多輪,現在輪到了韓國。

不得不說,韓國確實有些吸引人的地方:首爾的大都市氛圍,釜山的慢生活節奏,還有濟州島的海風和陽光。如果只是短暫停留,真的很容易讓人動心。但當你認真開始查資料、看房價、研究政策之後,很快就會發現——韓國不是那種「掏錢就能拿身份、落地就能住一輩子」的地方。

我寫這篇文章,並不是為了勸退誰,而是想把我自己在了解韓國購房過程中踩過的一些坑、看過的文件、和中介聊過的細節,整理出來。買不買,是你自己的決定,但希望你做這個決定之前,是「清醒」的。

買房≠自動移居,簽證申請另有門檻

在許多海外置業的宣傳中,「買房送身份」這類說法極具吸引力,不少人也因此誤以為只要在韓國買下一套房,就能順利獲得長期居留權,甚至最終拿到國籍。

然而,這種認知並不符合韓國的實際政策。韓國目前並不是「購房移民」國家,購置房產本身並不自動賦予任何類型的居留資格

F-2 居住簽證:購房只是其中一環

F-2 是韓國較為靈活的一類長期居住簽證,部分類型允許通過「經濟貢獻型」路徑申請。所謂經濟貢獻,通常包括高收入、高學歷、持續納稅、韓語能力等多個維度。

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外國人可以通過大額投資(包括房產)申請F-2簽證。但這並不是簡單的「買套房就行」,而是需要:

  • 購房金額達到5億韓元以上(折合人民幣約26萬元以上);
  • 房產需坐落於政府指定區域(例如濟州島、部分自由經濟區等);
  • 持有期間需持續合法居住在韓;
  • 提供語言成績、稅單、居住計劃等補充材料;
  • 並通過韓國出入境管理部門的綜合評估

而即使成功獲批,這類簽證通常也只是有效期1~3年的長期居留,並非永久性。

F-5 永久居留:長期積累才能獲得

對於希望獲得「韓國綠卡」的人來說,F-5永久居留簽證是目標。但這類簽證的門檻相當高,需要申請人:

  • 持有F-2等簽證連續在韓國合法居留至少5年
  • 在這段期間內保持穩定收入和持續納稅記錄
  • 無犯罪記錄;
  • 通過韓國政府認可的韓語語言能力考試(通常需TOPIK 3級以上);
  • 證明有能力在韓自立生活,不依賴公共救助。

換句話說,就算你已經花了幾億韓元在韓國買房,如果你沒有真正居住、沒有納稅、不會韓語、沒有就業記錄,F-5也與你無緣。

購房作為投資方式的額外限制

即使你完全符合投資金額要求,韓國政府對於通過購房投資申請簽證也設有多個隱性限制:

  • 不得轉租:在持有期間,部分簽證類別不允許將房屋出租;
  • 不得短期轉售:部分區域的房產在幾年內不得轉讓;
  • 持續性持有要求:購房申請的簽證通常綁定於房產本身,一旦出售房產,簽證資格可能立即失效;
  • 政策隨時調整:韓國出入境政策並非寫死,可能根據經濟形勢或政治壓力進行收緊。

如果你希望通過購房實現長期居住或身份規劃,必須滿足特定簽證類別的申請條件,而這些條件遠比「買房」複雜得多。

外國人購房受監管,不能「想買就買」

雖然韓國房地產市場對外開放程度較高,但這並不意味著外國人可以像本地人一樣「想買就買」。實際上,從購房資格到交易方式,韓國政府對外國買家設置了相當明確的限制和監管措施,尤其是在熱門城市或敏感區域。

購房前需報備,交易後要備案

韓國法律規定,外國人在購房前必須向當地市廳或區廳(相當於地方政府)提交「購房申報」。而在交易完成後,也必須在 30 天內完成房產報告登記。如果沒有按時申報,可能會面臨罰款甚至影響後續的房產轉讓或簽證申請。

換句話說,在韓國買房並不是「選好了就簽字」,而是必須走完一整套行政程序,流程嚴謹、時間緊湊。

熱門區域有額外限制政策

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、限制炒房行為,韓國部分城市已對外國人購房設立了額外門檻。例如:

  • 首爾江南區、麻浦區等核心區域被列為「房地產投機過熱地區」,對外國買家設置更嚴格審查;
  • 禁止以海外法人名義購房,以防止規避身份審核;
  • 買家需提交資金來源證明,有時還需提供銀行交易紀錄、納稅紀錄等;
  • 某些交易甚至需要獲得財政部或法務部的許可,否則無法登記產權。

這意味著,即使你有錢、有意願,也不一定能輕鬆在這些地區完成交易。

外國人幾乎無法在韓貸款買房。

和很多國家一樣,韓國的銀行對外國客戶,尤其是非永久居民,通常持較為保守態度。外國人基本無法獲得本地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。換句話說:

  • 想在韓國買房,基本得準備全款;
  • 即使你已經在韓國有長期簽證或工作記錄,也很難獲得「首付+按揭」這種國內常見的操作方式;
  • 極少數貸款案例,通常也僅限於高淨值人群或長期納稅者,流程極為繁瑣,審批周期長,利率也不低。

韓國購房流程

對於非韓國籍購房者而言,語言障礙與法律理解的雙重壓力是貫穿購房全過程的重要挑戰。這些障礙不僅影響決策效率,還可能直接引發法律或財務風險。

購房流程大致為:

選房 → 簽署購房合同(통상계약) → 繳納定金(10%) → 完成產權調查和稅務審核 → 支付剩餘尾款 → 產權登記 → 居住或出租

在韓國,購房合同(통상계약)絕大多數以韓文為標準格式,其用語精細、結構繁複。即使擁有一定韓語基礎,也難以準確理解「違約條款」、「稅費分擔」、「產權瑕疵」、「中介責任」等關鍵內容。

此外,產權登記制度複雜,需提交身分證明、購房報備書、印章證書、公證文件等。手續繁瑣、時間緊湊,對非韓語使用者來說極具挑戰。

一些賣方或中介可能會在合同中加入對買家不利的條款,例如:

  • 違約金設定不對等(買方違約罰金遠高於賣方);
  • 房屋狀況免责條款,即便房屋存在隱性瑕疵,買家仍需自行承擔;
  • 稅務責任不明,可能導致買方承擔本應由賣方支付的地方稅、印花稅等。

如未經專業審查簽署,後期極難追責。

法律手續繁瑣,程序性錯誤影響產權登記。

完成購房合同後,購房者需進行一系列法定流程,包括產權登記(등기부등본 登記)。此過程涉及多項韓語文書與法律材料提交,如:

  • 身份認證(護照或外國人登錄證);
  • 外國人購房事前申報(외국인 부동산 취득 신고);
  • 印章證書(도장증명서)、簽名認證;
  • 公證文件(需根據國籍準備雙語或認證文本);
  • 房產稅與取得稅繳納證明等。

其中任一步驟出錯,可能導致登記延期,甚至無法取得有效產權證明。特別是對於使用「法人購房」方式的投資者,還需額外提供法人登記簿、投資用途說明、資金來源審查報告等材料,流程更為複雜。

中介責任邊界模糊,維權難度大。

韓國的部分房產中介並不為外國人提供全程翻譯和法律諮詢,僅作為交易撮合方。一旦發生糾紛,如房屋實際狀況與宣傳不符尾款支付流程誤導等,購房者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
因此,建議務必聘請:

  • 熟悉不動產相關法規的韓籍律師;
  • 或提供雙語支持的專業中介機構;
  • 必要時也可透過韓國駐所在國領事館諮詢法律協助管道。

稅費與持有成本不可小視。

在韓國購置房產,除了支付房屋本身的價格之外,還需承擔一系列稅費與持有成本。這些開銷在長期持有與未來出售時會顯著影響整體投資收益,務必提前做好規劃。

类型 税费说明 备注
购置税 约1%~4.6% 取决于房产价格和地区
登记税 约0.2%
个人所得税 若出售获利,将按差价征税(最高45%)
持有税(房产税+综合不动产税) 每年缴纳 高价房产负担重
中介服务费 约0.4%~0.9% 买卖双方各付一半

另外,韓國部分城市還徵收「空置房附加稅」或「炒房稅」,特別是對短期內反覆交易的行為進行懲罰。

市場風險與政策變動不可預測。

近年來,韓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較大的波動,尤其是在2020年至2022年間,房價出現了快速上漲。這一階段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,外國購房者的比例顯著上升,尤其是在首爾釜山和濟州島等熱門區域。

然而,從2023年開始,市場進入調整期,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日趨嚴格,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:

  • 2020–2022年快速上漲後,2023年起進入調整期;
  • 外國購房者比例增加,引發政策審查與輿論反彈;
  • 政府可能出台新的限制措施,如限制轉售、提高稅率、限制外籍買家購房比例。

一旦政策變化,外國人可能面臨資產流動性下降、購後難以轉售的困境。

居住、出租與稅務遵從問題。

韓國一些住宅小區,尤其是高檔公寓或特定管理區,往往會對住戶身份和用途有嚴格限制。例如:

  • 部分小區不允許外國人長期自住,或禁止商住兩用;
  • 出租需依法申報所得,繳納租金稅;
  • 若違反規定,將面臨罰款、簽證取消、房產凍結等風險。

寫在最後

韓國房地產市場整體制度較為成熟且透明,但對於外國買家而言,仍然存在不少隱性門檻和不可預見的風險。在決定是否購房之前,請務必牢記以下幾點:

  • 買房不能直接帶來身份,購房本身並不等同於長期居留或移民資格;
  • 政策始終在變,市場既有上漲,也有下跌的可能,投資需謹慎;
  • 語言、文化和法律障礙是真實存在的,切勿低估跨國置業的複雜性;
  • 明確自己的目標:投資、自住還是移民,不同目標對應不同路徑和策略。

切忌輕信「買房送身份」、「輕鬆置業韓國」等廣告宣傳。唯有理性分析、全面了解,才能為自己做出真正負責任且符合實際的購房決策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